甘肃从哪里来?将往何处去?
↑ 一群国家地理控,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
文 | 星球研究所
很多人的印象中
甘肃是一个偏远的西部省份
有着大片干旱的土地、漫天的风沙
以及荒凉肃杀的边关
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上看
它似乎正在努力向西方延伸
渐渐远离东方腹地
(图片源自维基百科,仅用于展示甘肃在中国的位置,不代表我们认同图中的国界)
▼
除此之外
你一定还有一个印象
就是所有关于甘肃的旅行指南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
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
从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制作出第一碗面算起
兰州牛肉面不过刚刚百年
推荐牛肉面的文章却早已经浩如烟海
相比之下
能深入全面解读甘肃的文章则寥寥无几
因为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脉络并深入思考是非常困难的
但不加思考的惯性思维
以及制作不加思考罗列信息的指南却很容易
大众眼中的甘肃
一个偏远荒凉的拉面省
就这样形成了
▼
而在我看来
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
各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
水火不融的动植物都在这里汇集
各种历史、文化、民族、宗教
也都在这里交汇、冲突、融合
而且愈多元愈美丽
这一切都要从甘肃的形成说起
按照地理分区
甘肃可以分成四个区域
这每一区域的形成
都源自地理与历史共同织就的史诗
公元前1960年前后
周人的先祖不窋(bù zhú)因夏朝朝政混乱
“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”
他率领周部落避开混乱的中原
来到当时被视为戎狄之地的甘肃庆阳耕织繁衍
甘肃的第1个地理区域
陇东、陇中黄土高原
出场了
(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这片黄土高原包含了
今天的兰州、定西、庆阳等诸多地方
陇山在它的中部崛起
把这片高原分割成陇东、陇中等更小块的区域
这里虽然也有我们常见的流水冲刷形成的千沟万壑
但其顶部却是广阔的平地
这种独特的地貌又被分别称为
“塬”、“墚”、“峁”
典型的如位于庆阳的
董志塬
虽然水土流失导致它的面积不断缩小
但直到今天依然高达700多平方公里
它因此被称为“天下黄土第一塬”
加上平均厚度超过170米的易耕种黄土
这里很早就成了“沃野弥望”的良田
从空中俯瞰
一块块田地如人的指纹整齐地印在高原的顶部
(摄影师任永华)
▼
又如南方梯田般
蜿蜒连绵、色彩缤纷
(摄影师任永华)
▼
哪怕是一块巴掌大的山头
也可以是一亩良田
(摄影师郭文奎)
▼
海拔800到2000多米的陇山
阻挡了东来的水汽
让这里获得相对较多的降水
黄土高原
居然没了黄土
全然被浓浓的绿意覆盖
(摄影师张润国)
▼
迁移至此的周部落
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
正好在大塬上获得了用武之地
周部落也得以逐步发展壮大
先是从庆阳扩展到陕西歧山
之后又从渭河流域开启了武王伐纣的序幕
最终羽翼丰满的周部落
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
周朝
中国历史上曾多次上演
边缘征服中心的王朝更替
然而甘肃的机会不止一次
公元前890年前后
嬴氏部落的首领嬴非子
因养马能力出众
被周孝王分封到“秦”
专门负责在“秦”给王室养马
当时的“秦”并非陕西
而是位于今天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境内
至此
甘肃的第2个地理区域
陇南山地
出场了
▼
它大致包括渭水以南
临潭、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
覆盖陇南市以及天水市和甘南市的部分区域
在这里秦岭由东而来
岷山山脉由南而来
大山交汇、重峦叠嶂、山高谷深
今天这块并不大的区域里就有
3个国家级、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
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
(官鹅沟瀑布,摄影师叫我M好了)
▼
绿山对峙,溪流急荡
峰锐坡陡,五岭逶迤,恰似江南风光
(官鹅沟,摄影师孙建军)
▼
降雨充沛、植被极其丰富
美丽的白龙江
作为嘉陵江的一级支流
在甘肃境内流淌了450公里
成为陇南的母亲河
(摄影师刘红石)
▼
而陇南另一条重要的河流
西汉水
却把一对秦人情侣分隔两岸
秦人在它的河畔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古诗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
(摄影师梦的影子)
▼
这些河流冲出大山
在河谷两侧以及山峦的平缓处
滋养出茂盛的牧草
秦人的牧场在这里可以饲养出良马
而良马又可以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
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
逐渐形成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
另一方面
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
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
食盐可以为秦国提供极大的财富
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
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
逐渐扩大领地
直至扫灭六合
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
秦
(秦国疆域变化图,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秦建立了中华帝国的雏形
而继承秦朝疆域的汉
却一直面临西北强邻匈奴的骚扰
经过几代帝王的韬光养晦
实力渐强的汉帝国开始着手攻灭匈奴
此时汉武帝从俘虏处得知
匈奴在西域有一个不共戴天的敌国
大月氏(dà ròu zhī)
他决定召募勇士前往西域联合大月氏
“断匈奴右臂”(以坐北朝南的视角,西域地处匈奴之右)
公元前139年
张骞应召前往
但当时西域对于汉朝人有如一块严实的墙壁
没有人知道墙壁之外的情况
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为
“凿空西域”
▼
于是甘肃的第3个地理区域
河西走廊
出场了
▼
它位于黄河以西
被祁连山、合黎山、龙首山等南北夹峙
形成一条宽度从数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的狭窄走廊
并因此得名
除了高山夹峙
它的北侧还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
南侧则是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、干旱的柴达木盆地
当时除了这条窄窄的走廊
去往西域几乎无路可选
(河西走廊图,可点击放大查看,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但这条走廊却是降雨稀少、非常干旱
从飞机上航拍白雪皑皑的祁连山
与山脚下河西走廊的干旱形成显著对比
(摄影师吕岛)
▼
从嘉峪关进入祁连山腹地的山口
雪山飘浮在云端
而画面之外嘉裕关离山脚只有不到20公里
(摄影师邱建军)
▼
不过幸运的是
祁连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
高大的山体截住了富含水汽的云团
它的东段降雨丰富
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
形成多个国家森林公园
(焉支山森林公园,摄影师李春)
▼
祁连山的北麓
还拥有总面积高达2.4万平方公里的
祁连山草原
从肃南县境内的康乐草原远望
远处的祁连山雪峰高耸
脚下的草原却是野花遍地
有如田园牧歌
(摄影师无由无乐)
▼
这里还有着
世界第一大军马场
山丹军马场
自西汉起这里就已经是规模巨大的军马基地
▼
为争夺这处宝地
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战争
战败的匈奴被迫放弃祁连山草原
匈奴人的歌中唱道
▼
“亡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
失我焉支山,使我嫁婦無顏色”
而夏日塔拉草原
更被认为是草原中的“黄金牧场”
其水草丰美程度令古人赞它
“塞外绝无,内地仅有”
(摄影师魅力光影)
▼
祁连山山谷中还发育出众多的冰川
目前我们已知的冰川就超过3000条
储水量约1320亿立方米
相当于100个北京的密云水库
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
是位于甘肃肃北县境内的
透明梦柯冰川
蒙古语意为高大、宽广
(摄影师王杰)
▼
其冰面景象丰富、雪峰高大险峻
还有宽大的粒雪积累区
辽阔的雪原一望无际
目光所及到处都是纯净透明的世界
▼
冰川融水加上山区降雨在山谷间汇集成河
形成了流向河西走廊的多个水系
包括疏勒河、党河、黑河等等
其中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
仅次于塔里木河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
也正是古人所说的“弱水三千”
它从祁连山中孕育而生
坚强地穿越绿洲、戈壁、盐泽、沙漠
成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
最终流入内蒙古额济纳的居延海
所以也被称为额济纳河
(摄影师南京虎哥)
▼
疏勒河是灌溉敦煌平原的唯一河流
没有它就没有敦煌文化的存在
下图为疏勒河上游的昌马水库
▼
位于山丹军马场的
西大河水库
可以眺望祁连山冷龙岭北麓
雪山、湖水、草原交相辉映
变幻出迷人的美丽风光
(摄影师胡建成)
▼
这些河流流向河西走廊
在干旱的土地上滋养出一连串的绿洲
从下面这张Google卫星图上可以看出
祁连山北麓的武威、金昌、张掖、酒泉
正是建立在一个个绿洲之上
(请将手机横屏观看)
▼
一连串的绿洲的存在
让张骞以及后来者可以沿着绿洲进入西域
汉武帝也正是在这些绿洲中
设置了河西四郡
武威郡、酒泉郡、张掖郡、敦煌郡
绿洲也为这些郡县提供了农耕文明的生存基础
在南北两侧游牧民族的长期夹击下
河西四郡长期被中原王朝牢牢控制
与这一点关联十分密切
打通了河西走廊
中原王朝不再蜷缩一隅
开始与广阔的外部世界密切交流
这种交流在唐代达到了顶峰
也带动了河西走廊经济的发展
当时的凉州(武威)一跃成为河西最大的城市
整个河西地区的存粮甚至占到全国的1/3
富甲全国
(现代画家王可伟笔下的唐代宫女马球比赛)
▼
一个开放的大国
创造了绚烂的文明
这时的河西走廊
不是边关而是通衢
不是荒芜之地而是帝国的雄心壮志
又过了数百年
时间到了元朝建立的前夜
窝阔台次子阔端从三面兵临吐蕃
公元1247年
阔端邀请西藏活佛萨迦·班智达来到凉州
经过会谈双方约定吐蕃归附蒙古
作为交换
阔端皈依藏传佛教
此后藏传佛教得以走出青藏高原
开始向蒙古高原乃至全国扩张
这次会盟被称为
“凉州会盟”
这时
甘肃的第4个地理区域
甘南高原
出场了
▼
甘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的边缘
汉唐时它的一部分就已纳入中原王朝的郡县
但直到元朝
它才被整体纳入中央政府管辖
甘南地处青藏高原、黄土高原、陇南山地的交界
三条山脉
岷山、西倾山、积石山贯穿全境
最高峰为海拔4920米的措美峰
同时也是广义上秦岭山脉的最高峰(非太白山)
▼
甘南的舟曲、迭部
属于西秦岭、岷山山系
山高峡深、气候温润、森林密布
这里还隐藏着一处有如世外桃源的小村落
扎尕那
(摄影师卢范经)
▼
甘南的碌曲、玛曲
则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
气候高寒、草原广阔
玛曲意为黄河
草原上的河曲
曲折缠绕、留连忘返
(玛曲县阿万仓乡,摄影师陈建贞)
▼
元朝取甘州(张掖)、肃州(酒泉)之名建立
甘肃行省
甘南则在清代正式划入甘肃
其后甘肃的行政区域
虽然经历过非常复杂的变迁
但主体基本成形
黄土高原、陇南山地
河西走廊、甘南高原
四大区域正式构成了今天的甘肃
如果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甘肃
那么它在中国的独特性将一目了然
这种独特性就在于
博大的中国里面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点
而这些不同点都在甘肃交汇、碰撞、融合
甘肃已经完全不是偏远的西部省份
而是一颗通达四方的“中国之心”
比如
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在甘肃交汇共存
东部季风区、西北干旱区、青藏高寒区
▼
中温带、暖温带、亚热带、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
四大温度带也在甘肃交汇共存
▼
五大植被区划也在甘肃交汇共存
▼
从祁连山下金色的胡杨林
▼
到祁连山中绿色的冷杉云杉
▼
从水源边高大的乔木
▼
到古边关外沙漠里低矮的草丛
▼
四大动物区划也在甘肃交汇共存
(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甚至人们印象中“干旱荒凉”的甘肃
其南部山区还生活着国宝大熊猫
分布在7个自然保护区
包括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和尖山大熊猫保护区
(图片源自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)
▼
各种自然区划的交汇
让极其丰富的地貌在甘肃融合共存
(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从单调的敦煌雅丹
▼
到绚烂的张掖丹霞
(摄影师应立中)
▼
张掖丹霞远方的
上府寺山
云卷云舒
(摄影师应立中)
▼
从空中俯拍甘肃的大地
更能展现地貌的丰富多元
▼
丰富的地理环境
连接四方的通道
也让甘肃成为一个民族大走廊
不同生活方式
不同风俗的多个民族
也能在甘肃的土地上融合共存
(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佛教、藏传佛教、伊斯兰教等
多宗教也同样融合共存
同时这里又不存在一个优势宗教
也让各门各派都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
(中国国家地理制图)
▼
这里既有道教第一圣地
崆峒山
(摄影师东升SXW)
▼
也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
拉卜楞寺
(摄影师冯兴龙)
▼
还有遍布甘肃各地的佛教石窟
可以用密密麻麻来形容
▼
也许正是这么多的神灵和人类一起
创造了多元的甘肃
然而
从宋代开始
中原王朝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
西方不亮东方亮
航海技术在此时飞速进步
一条伟大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
并逐步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
此后的各朝都对陆上丝绸之路失去了兴趣
▼
到了明代
不仅荒费了业已建成的海上丝绸之路
还在包括甘肃的广大北方建造了“豪华版”长城
其人力财力耗费之大远非汉唐可比
然而越是强大的长城
越是在极力证明国家的衰弱
甘肃已经不再是通衢
而是肃杀的边关
中央之国也已经日薄西山
(摄影师黑色素)
▼
甘肃逐渐远离了开放的大舞台
曾经在开放时代富甲全国的甘肃
陷入落后、贫穷
直到近现代
欧州人从海上袭来
中国的海洋文明重新开启
甘肃这个内陆省份则完全与此无缘
最新的人均GDP数据显示
甘肃在全国省份排名中垫底
那么甘肃的未来在哪里呢?
我想正是
一带一路的大机遇
因为历史已经证明
愈向西愈美丽
愈开放愈美丽
愈多元愈美丽
... END ...
这里是星球研究所
我所聚集了一群国家地理控
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
点击探索全球极致风光
冰岛的冰与火之歌 | 冷酷北极 | 暴力湄公河 | 惊喜旱极
挪威峡湾 | 不可驯服的黄石 | 瑞士雪山 | 东非残暴欢场 | 加拉帕戈斯
广袤美西 | 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 | 徒步美国 | 赤道雪山 | 绝望撒哈拉
点击探索中国极致风光
中国的雪山 | 黄河塑造中国 | 终极K2 | 离上帝太远的河北
野性东北 | 万山之祖 | 中国冰川 | 中国星空 | 陌生的南迦巴瓦
by 星球研究所 原创编辑,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“星球研究所”
星球研究所
一群国家地理控,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